六安瓜片两篇

个人随笔 Alan 12年前 (2013-06-02) 9030次浏览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

六安瓜片茶

六安瓜片,顾名思义,这种形式瓜子的片状茶出自中国安徽省的六安市。其实不然,实则产生六安地区的六安、金寨、霍山三县,而以金寨齐头山一带所产的瓜片品质最佳,这三地所产瓜片统称六安瓜片。

六安产茶历史久远,唐代的“庐州六安”,明代的“六安片茶”,都是古代的名茶。明代许次杼《茶疏》记载“天下名山,必产灵茶;江南地暖,故独宜茶;大江以北,则称六安”。公元1905年前后,六安茶行的一位茶师从齐头山的绿茶中筛选嫩叶制成,由于此茶有一种浓重的香气,因而这种茶名声鹤起。金寨麻埠茶行的商人也闻风而动,如法炮制,人称将这种片状的茶称“瓜子片”,后来就叫成了瓜片。金寨的麻埠也成了六安瓜片的交易重镇。
当初的麻埠今天已被响洪甸水库所淹没,数十里纯净的水面,置身其中,让人不禁将城市的喧嚣抛诸脑后。六安瓜片的加工方式非常独特,人们一般在谷雨前后开始采摘,采摘的青叶要进行扳片,这是将茶头、茶梗剔除掉,只留下单片的嫩叶,这是绿茶制作中最独特的地方。然后经过炒生锅、炒熟锅,拉毛火,拉小火,将茶叶放在炭火上烘焙(拉老火),两人配合一来一往。人们拎着茶筐的烘焙工作宛如舞蹈。
加工好的六安瓜片叶圆微翘、色泽宝绿,具有消食、解毒、去疲劳的功效。明代《茶笺》一书清楚的留下了“六安精品,入药最佳”的记载,由此可见六安瓜片确有药用功能。其实茶最初为人所识就是入药,唐代陆羽在《茶经》的开篇就写道“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”,其中的“荼”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“茶”。
然而今天的人们饮茶确另有所图,俗话说“一口为喝,两口为饮,三口为品”。闲暇之时,品茶说古,一杯纯净的瓜片茶将人们的心境带入到清净雅和的脱俗境地。

茶叶药用

自古以来茶叶的的药用就为人们所熟知,比如记载发现茶叶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,记载中最早的当属神农尝百草。

战国时代的医书《神农本草》中记载有: “神农尝百草之滋 味,水泉之甘苦,令民知所避就。”又有《本草衍义》记载:“神农尝百草,一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。”其中的“荼”字就是现在“茶”字的前身。神农氏使用茶叶解毒的传说也颇多,根据陈宗懋编著的《中国茶叶大辞典》,有三个版本:

第一版本是:神农为研究百草特性和功能,在采集过 程中,必亲自尝嚼,以辨其味,以明其效。一次,他吃下了有毒植物,感到头昏眼花,口干舌麻,全身乏力,于是 躺卧在大树下休息。一阵风过,树上落下片片绿叶,神农氏信手放入口中咀嚼,感到味虽苦涩,但舌根生津,麻木 渐消,头脑清醒。于是采集回家研究,果有解毒功效,因而定名为“茶”。

第二个版本是:神农常将采集的草药亲自煎熬为人治 病。一日,正准备煎药之时,忽有树叶落入锅中,但见汤 色渐黄,清香散发。掬水饮之,其味略苦,回味甘甜。当时神农正肚痛腹泻,于是趁热喝了两大碗。说也奇怪, 肚子不痛了,泻也止住,且精神振奋。从而发现茶有解 渴、止泻、解毒、提神等作用。

第三个版本是:神农得天独厚,生来有一个水晶般透明 的肚子,什么东西在肚子里活动都能看得一清二楚。有 一次神农发现肚子不舒服,肠胃中出现块块黑斑,同时 舌麻口干,胸闷气急,他就把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树叶 咀嚼吞食,忽觉叶汁在肚子里上下游动,所到之处,黑斑顿消,人也舒服起来。这种树叶汁水,像巡逻兵一样在肚子里查来查去,直到把“黑斑”消灭光。神农意识到, 这些黑斑、舌麻等就是中毒的表现,而这种树叶有解毒的特效,因此形象地把它叫做“查”,之后逐渐演变为 “茶”字。

西汉司马相如《凡将篇》中将茶列为药物。《神农 食经》中有“茶茗久服,令人有力悦志”之说。明朝顾元 庆《茶谱》亦有“隋文帝病脑痛,僧人告以茗作药,服之果效”的记载。可见茶的药用功效一直延续为后人所利用。

喜欢 (0)
[]
分享 (0)
发表我的评论
取消评论

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

Hi,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!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